五日 良醫的志願

12.5《農十月‧二十一》

【靜思小語】知病、識藥、用藥、救拔病苦,還要廣招人間菩薩一同救世。

法入心,救世良醫

聆聽北區慈濟人醫會團隊分享後,上人開示:「學醫容易,要終生不變地保持那念想要救人、為人拔苦的初發心,就不簡單了。或許在完成學業,開始執業以後,就將那念心慢慢淡忘了;一旦成了名醫,病患愈多,愈要爭取時間看診,與病人說話的時間就愈來愈短。幸好走入慈濟門,曉了從醫的使命,所以守護初心,堅固不動,但願億百千劫持此志向。」

「學醫就是要救拔病苦,最好是拔除病根,但是病根是最難拔的,就像植物一樣,斷了一截,還在土裏的那一截又會再生。為了拔除病苦或減輕病痛,醫師知其病相、探討病因,還要了解藥性、隨病授藥。知病、識藥、用藥,所運用的是知識;大家已經走入佛門,轉識成慧,不只是會讀經的醫師,而是法入心,懂得用經的『覺有情』。經就是道,道就是路;現在,我們已經看見道,要將它鋪平,而且開拓得更寬,接引更多人同行。」

上人說,法入心的醫師是救世良醫,不僅能應病用藥,大家合群體之力,可以救世。「所謂救世,就是廣招人間菩薩,將這分精神不斷延續,讓每一位應因緣來人間,就會有這一分成為良醫的志願;在每一個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都不斷有人走在對的方向、做對的事。」

一念心,轉葷茹素

上人與榮董團隊談話,指出眾生難度,是因為眾生剛強;僅是推動素食,就有諸多困難,難在欲念難調伏。葷食者所吃的肉來自豬、牛、雞、鴨等動物,動物是眾生之一,皆有靈性、有靈魂,只是形體不同;人也是眾生之一,食肉是眾生吃眾生、眾生欺負眾生,人以強欺弱,為了自己的口欲而殺害其他動物的生命。

上人說,人的欲念深重,隨著欲念造作業力,業力累積得愈重,就形成「眾生共業」,若是愈多人為惡,世間災難就愈多、愈嚴重;同理,若是愈多人向善,人間社會愈祥和。

上人肯定在座都是很有成就的實業家,能夠克服口欲,轉葷為素,是因為了解道理,不只是為了減輕業力,也為了降低飼養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,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。期盼大家不只自己吃素,也能向親友勸素,轉葷茹素只在一念心,轉變「吃」的觀念。

聽到多位由葷轉素的餐廳業者,分享轉變初期的艱辛,上人鼓勵道:「現在很多家庭已經很少自己料理三餐,選擇在外面餐廳吃飯,所以若是餐飲業者都供應素食,願意吃素的人也會愈多,生意不會比較差;而且能供應給人不餓肚子也是功德,不殺生更是再積功德。期待大家共同努力,讓人人身體健康、生活平安,這樣的素食餐廳就是造福人間;讓大家有機會虔誠茹素,實在是功德無量!」

合和互協,法親情

聆聽北區慈誠、委員報告後,上人殷切教導大家做到「柔和善順」,以成就合和互協的菩薩道場:「大家都很真誠地跟著師父做慈濟,我要求十分,你們做到十二分;如果人人都做到柔、和、善、順這四個字,整體達到合和互協,就成為真正的菩薩大道場。」

「社會確實需要慈濟,但是我們不自大,要誠懇付出,而且常懷感恩:能去幫助人是很有福的人,要感恩有造福、積福的機會;最感恩的是周圍有這麼多慈濟法親一起付出,否則只靠自己一個人,絕對做不了這麼多事。」

上人提到以前孩童常玩的「架橋」遊戲,由二人四手互握手腕,形如座椅,可以架起另一個孩童。現場兩位慈誠師兄立即做示範。「以孩子的力量,要揹起另一個孩子實為勉強,由二人四手合起來,可以抬起一個比他們還要高大的孩子。所以人人要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才能夠凝聚大力量,合和互協就是慈濟道場的精神。」

「生命短暫,時間有限,身體也隨著時間不斷老化,但是我們不怕,因為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法親,人人的力量凝聚起來、愛心點點滴滴會合起來,已經隨著時間,在臺灣、在國際間做了這麼多好事。人人都是出自真誠的心行善,所以事事都能做得很圓滿;真、善、美,是我們此生的生命價值。」

見到慈濟人的第二代、第三代投入慈青,或培訓、受證委員與慈誠,上人欣言「孩子的心沒有變」,在科技時代更需要大家善用科技傳法,簡單用手指一按,就可以把法傳得很普遍,「最歡喜的是你們走入佛法,而且走入慈濟菩薩道,要好好珍惜,並且發心立願,挑起慈濟為天下眾生所挑的米籮,挑起天下慈濟的責任重擔。」

劃時代,科技傳法

北區慈濟人聯誼會中,志工報告社區讀書會,年約十歲的余浩誠小弟弟,在得知爸媽要在家裏舉辦讀書會時,自願承擔音控;弱視的洪榮選師兄精進做慈濟、做環保,也在師兄們的幫助下,克服交通困難,精進參與讀書會聞法入心。

上人說:「師父最期待佛法落實在人間、注入人心。這次行腳到各地,每一場歲末祝福,都看見慈濟人用手語說法,表達出《法華經》、《無量義經》的精神,也就是菩薩法的宗旨。」

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後,「開權顯實」講《法華經》,是「述佛本懷」;這部經的精神理念,就是佛陀成道後,想要告訴眾生的真諦道理。佛陀說《無量義經》之後入定,由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的對答,為佛陀講《法華經》拉開序幕。文殊菩薩是過去佛,彌勒菩薩是未來佛,由他們的對答,見證現在佛──釋迦牟尼佛即將要說的法,是每一尊佛覺悟成道以後,都要說的重要法理。在〈見寶塔品〉中,多寶佛塔湧現,多寶佛與十方菩薩前來聽佛陀說《法華經》,也見證「佛佛道同」。

多寶佛成佛以後,因無人請法,即入涅槃,沒有因緣講《法華經》而深感遺憾,故後世若有佛說《法華經》,多寶佛一定會出現,見證「佛佛道同」,亦可知《法華經》之重要性。上人說,慈濟人在此時此世實踐《法華經》,力行菩薩道,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。

「很期待在此科技時代,會聚因緣,鋪展人間的菩薩道。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,全球經濟快速發展,從傳統的農業社會發展成工商業社會,科技發達,傳訊便利,聞法、傳法都很方便、很快速。像是你們在各社區舉辦讀書會,以及透過網路參加線上讀書會,空中菩薩雲集,可以立即將法傳到海外,並且有人從旁翻譯,讓不同語系的讀書會成員即時了解、體會佛法。」

佛法無量,上人與眾共勉求法精進,求學問不懈怠,活一天要說一天的話、求一天的法。「法無量,盡此生都學不完,但是不能不學,也不能慢慢學,因為時間不會等待我們,如果多學一項,在心中播下法的種子,經過努力耕耘,會有豐富的收穫;直到人生最後,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識隨身,我們要帶著智慧覺悟的意識而去。」

「我很佩服剛剛上臺分享的幾位菩薩,即使眼睛看不見,他還是天天精進,而且邀約人人一起做好事、一起來聞法;另一位先天智能不足,雖然對知識的吸收能力比較弱,但是他的心很單純,不會因為人我是非起煩惱,還能幫助別人,天天走對的路。所以,對於任何人,我們都要尊重,因為佛性平等,每一位都能發揮各自的智慧良能,用不同的方式說法、傳法。」

上人肯定讀書會「遍地開花」,並勉勵慈濟人以愛、以善傳家,代代相傳做慈濟,代代接力開《法華經》的道、鋪《法華經》的路,讓這條人間菩薩道世代綿延。